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246章

關燈
第246章

事實上, 當遞出這份入朝邀約的天後已在面前的時候,那些關於女官能否正式站在朝堂上的閑言碎語都全數消失無蹤了。

天後陛下為君,這些剛剛被遴選出來的新科進士為臣, 君臣有別,就是這樣簡單的道理。

在君主的意志面前,難道真有這麽多人膽敢高談闊論這些異議嗎?

更不必說, 這些珠英學士本就是憑借著真本事站到這裏的。

此刻的含元殿裏剩下的便只有一件事了——

天後殿試選才,在場諸人要如何才能從這眾多士人之中脫穎而出!

明明天後的目光只是在以查驗此次科舉收獲落在了眾人之中, 宗燕客卻恍惚覺得,周遭的其餘聲音和人像都在此時隱退而去, 只剩下了面前的天後陛下正在“說”:我在看著你, 拿出你的本事來。

這是一位極有魄力的君主對著她發起了召喚。

一時之間,宗燕客只覺自己都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之聲,以及另外一種隨之浮現在心頭的情緒。

阿娘曾經跟她說, 大概因為都是武家女兒的緣故,她的相貌之中和天後有那麽一點相似。

但當真正見到對方的時候, 宗燕客可以確定,她們還是不像的。

身居上位的天後出現於眾人面前的時候, 沒有人會去在意她的長相是否端莊威嚴,也沒有人會去在意她生了一雙什麽形狀的眼睛。只因相貌從來都是對於上位者來說很次要的東西。

此地聚集的俊傑僅會在意,她到底喜歡什麽樣的人才。

而這位早早就將武家兄弟剔除在外的天後陛下,能夠完全不依靠於本家的支持便平步青雲走到今日,也根本不會像她一般, 對於自己的兄弟還懷有一份潛藏的嫉恨情緒。

能夠牽動她心神的不會是這樣的小事。

但在這樣的目光投照之下, 宗燕客覺得, 自己平日裏略顯陰沈的情緒好像也隨之淹沒了下去,讓她能夠愈發清晰地聽到天後陛下所說的每一個字。

武媚娘開了口:“此次制舉取士, 距離上一次開辦制舉已有五年了,荒年之中諸事百廢待興,也正是各位填補空缺的時候。今歲以糊名之法考核選舉,雖令各位將考評完全寄托於這一場考核之中,但災情萬變,人當其難,若諸位為一地長官,也無第二次機會來重定對策,也正合乎時宜了。”

“本次賢良方正科與博通文史科各取進士三十人,其餘諸多小目取士上不足五人,合計一百二十七人,珠英學士擢選女官三十人。自數千應選之人中得以躋身含元殿內,諸位已都是人才之中的佼佼者了。”

這位天後依然面色沈靜,但好像在場諸人都能從她的聲音裏聽出幾分喜悅之色:“我替陛下籌辦此事,也為陛下……歡迎諸位。”

若要武媚娘自己來說的話,她可能並不願意非要加上這最後一句。

比起為李治歡迎這些人的到來,當她單獨坐於上首的時候,下方的這些官員便是和她牢牢捆綁在一起的一份子。

她歡迎於這些人的到來,是因為在匭使院的官員之外,她即將又要多出這一批占據一個個官位的“門生”,也即將在手底下擁有一批各有抱負的女官。

一想到這特殊的選士與委任,正是和她那個等閑之人根本難以想到的願景結合在一處的,她便覺得自己的心中也像是在此時燃著一把火。

但她還需要再忍一忍,才能讓它綿延千裏萬裏,徹底燒在這大唐的疆土之上!

現在,她還要對這些人再做出一番考核。

比起飽讀詩書之人,對於現在的武媚娘來說,她最需要的還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務實之人。

也只有能在某一方面有著不可替代價值的人,才能在改朝換代之時為她支撐起一方的局勢來。

武媚娘繼續開口說道:“本次殿試,博通文史科的諸位便先不必再問了,待各位之中的頭三名入選弘文館後,自有表現的機會。”

宋之問的臉上頓時浮現出了一抹錯愕與失望之色。

可他們隨即聽到的天後解答,又讓他們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。

文章之事,在乎妙手偶得,在這當庭創作之中,寫出來的無外乎就是對她和天皇歌功頌德而已,但若要寫含元殿頌,難道還比得過已有名篇傳世的王勃嗎?

她也不覺得在今日該當有歌頌之聲。

今年開春的落雨讓諸多農人看到了播種豐收的希望,但先前數年的種種災變,到了一度讓人賣子求生、流亡逐食的地步。

此次制舉之中索求吏治清平,農桑有道的方略,也正是因此而起。

半月前,自江南婺州還傳來了個消息,連日的降雨在當地非但不是吉兆,反而是一種莫大的考驗。暴漲的山水遇上了下游的圍湖造田之事,以至於沖毀了不少民居。

在江南諸地,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。

“出卷之時只是預設,現在卻是事實了。”天後陛下將下方諸人的神情一覽無餘,“此次答卷之中,有幾人的答案堪稱精妙,我想聽聽,諸位的想法。”

這一刻,宗燕客可以確定,天後陛下在說到最後一句的時候,確確實實地將目光轉向了她。

因為並沒有任何一點幕簾遮蔽之物,她還覺得能從陛下的眼中看到一份尤為卓著的期許,仿佛是在問她,她敢不敢在已過珠英學士考評之後,再往前走出一步!

一種前所未有的動力,在從天後口中說出“宗燕客”三個字的時候,達到了頂峰。

“我想聽聽,你那與水爭地、蓄水無術的分析。”

------

被問到的又何止是宗燕客,還有寫下了藏富於民的祚榮,寫下了“開絳巖湖、彭蠡湖”的殷頤然。

除卻江南水患之外,還有另外一樁實務也被端上了臺面,被天後親自相詢的,便是寫下設立碎葉城計劃的劉旋,和提及府兵改革的郭元振。

今日的制舉殿試更是和早幾年間的情況大不相同,當政者不僅僅是主持了考察選舉,還在這樣的殿上對答中更為深入地了解作答之人的想法,並且……直接給這些人授予了官職。

就比如說,宗燕客這三人就被授予了江南道諸州河渠令一職,分往水患最為嚴重的三地。

而像是劉旋和郭元振……

當郭元振走出含元殿的時候,就發覺同期進士看向他的目光裏,真是說不出的覆雜。

那裏面既有對他年少參選便位居前列,還得到了天後親自相詢的羨慕,也有對他的憐憫同情。

今年的制舉實在是太特殊了。

往年的話,科舉進士之中位居頭榜的,大多會留在朝中,或是在秘書省擔任校書郎,或是在弘文館中任職,又或者是前往東宮的司經局工作,作為官員生涯的起步。

相比於張柬之這樣直接被派遣到地方上做小官的人來說,能成為校書郎的人前途不知要平順多少,也差不多只會占據了所有參試士人的一成。

這些人在朝中有更多的機會見到陛下和太子,顯然更有高升的希望,往往沒有最後低於四品官的。

像是郭元振這樣被點入三甲行列的人,原本也應該走這樣的仕途之路。

但今日殿試的天後旨意,卻是讓他從碎葉城兵曹做起,與此儼然大相徑庭。

而在他的頭上,還有一個擔任碎葉都尉的劉旋作為上司。

就連宋之問都有幾分欲言又止,像是想要對他予以安慰,不過最終也只是開口說道:“碎葉城離長安一去萬裏,此去一別,也不知要到何時才能再見,好在那頭並非邊陲重鎮,應當不會有要命的風險。”

郭元振卻忽然笑道:“宋兄不必如此顧慮,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呢?”

若是在那位天皇陛下的手底下辦事,或許真是先自弘文館出身更好,就比如說許敬宗、李敬玄等人,都做過弘文館學士。

經由一番科舉考核,從在弘文館中就讀,變成在其中做校書郎,而後逐漸朝著朝堂的中心一步步去走,簡直是最為安全而穩健的升遷之路。

像是宋之問這樣文筆出彩之人,也適合走這樣的一條路,參考王勃一般去給自己爭取一個禦用筆桿子的位置。

但郭元振他知道,自己絕不適合走這樣的升遷之路。

他根本就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。

所以他也看得到,這位天後陛下已經一次次地用自己有別於前例的舉動,在向外界證明,她在用人和辦事上更看重的還是實際,以及維護她這個天後的地位。

在銓選中脫穎而出的狄仁傑、婁師德等人也是很快被授予實際的職務。

那麽去邊境歷練,就無疑是天後陛下為自己選拔合適人手的一條門路,根本不能以早年間的情況來判斷。

更何況,如果一個人在上呈天聽的答卷之中,說到了邊境屯田和修改府兵制規則這樣的話,當政之人非但沒覺得他是在瞎扯胡言,反而給了他以證明自己所說是否正確的機會,那他只會覺得,這是伯樂正在給千裏馬一展身手的表現平臺!

郭元振朝著宋之問拱了拱手,對於即將前往碎葉建城經營的滿足溢於言表,“宋兄若真覺得我往碎葉一別數年很是可惜的話,不如在後日的曲江宴上,為我寫一首送行之詩吧。”

王勃以一句“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”傳揚天下,宋之問若要自校書郎的位置上步步高升,總也得留下幾句名篇才是。

新科進士和主考官在考核已然結束後,便無須受到那種種限制,不能互相有過多的往來,而是能在長安以南的曲江同飲共宴,算是標示著這些士人正值高中之喜,即將踏入官場。

若要為那些遠行的官吏送行,這確實是個最好的時候。

宋之問認真地朝著他的臉上端詳,發覺確實沒有在其中看到怨天尤人的神色,當即應允道:“好,那到時我就獻醜了。”

相比於太子出征,這碎葉城的營建、劉旋和郭元振的任職,在長安城中只會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,甚至會在隨後少有消息傳來,可既然郭元振自己都這樣說了,那他還有什麽好說的呢?

他們二人都已各自拿到了入朝的第一張門票,此後前程如何,便各憑本事了。

可惜天後今日在含元殿上所問都與文辭無關,直接將他排除在外,讓他無從比較,被同時選拔出來的珠英學士之中諸人都是何種水平。

“對了,我還有一句話想提醒你。”郭元振又說道,“你我既為天後門生,那便千萬莫要插足於此次的太子出征一事中。此外……”

他猶豫了須臾,還是說道:“我雖只約摸讀過幾本兵書,對於邊境局勢有些許微薄的見解,也覺如今不是北上征討的好時機。”

以天皇陛下對於委任太子前往北方平叛的執著,難保不會想要選出些人手來,為此次出征送行書寫頌詞。

可天後陛下對此戰的反對,早已在數日前便已在他們之間傳開,那這其中的門道和立場,便真應該考慮清楚了。

宋之問點頭回道:“我明白。”

他確實急於想要往上爬,但該借誰的勢,他還是看得明白的。

但這些新入官場之人尚且看得明白的東西,身在局中的有些人卻好像並不明白。

李賢自紫宸殿中走去,本要折返回到東宮去,卻忽然聽到一個聲音將他叫住在了當場。

他回過頭去,就見李清月正結束了前朝的議事,但因鎮國公主府還未修建完成,便依然住在宮中,也恰好與他在此地遇上。

此前因他坐上了太子的位置,和李清月有過數次在朝會之上碰面,但他還在摸索著這些朝政要務,就連出征之事也有父親在前面頂著,便少有和阿姊在正式場合下相互對峙。

可今日不同了。

二人雖是相遇於內廷,李賢卻可以清楚地感覺到,此刻這道審視於他的目光,絕不是一個姐姐對著弟弟投來的,而是鎮國安定公主對著太子的。

他忽然後背一涼,生出了幾分警覺的情緒。“不知阿姊有何事要同我說?”

李清月開了口:“我若是你的話,在出征之前我都不會浪費時間在東宮,而是盡快向涼國公請教鐵勒各部的習俗,或者是去和那些府兵多打打交道,再不濟,也要給自己速成一二戰場保命的法子,精通戰場旗號和兵陣。”

李賢應道:“阿姊說的是,我會謹慎對待的。”

但他是答應得痛快,也很有一番對長姐的話予以聽從的乖順,李清月卻不會忽略掉,在她說到“戰場保命”四個字的時候,李賢的臉上分明有著稍縱即逝的僵硬。

只是他這神情收斂得太快,險些讓人沒有捕捉到這一刻的異動。

朝堂之上該勸的話都已經說過了,李清月才懶得在現在和李賢表演什麽手足和睦,壓根沒給他面子地冷笑了一聲:“我說得對?你若真覺得我說的極有道理的話,就不會將阿娘對你的勸說當作耳旁風,也將出征作戰這樣的事情當作兒戲,依然固執己見地想要親自出征。”

她的目光沈沈,仿佛是因日光難以照到這宮墻之下的投影,而更顯出了一抹淩厲之色,“太子真要以身犯險嗎?”

年幼之時的李賢會被李清月在話中三言兩語勾勒出的成就感所騙,在阿耶的面前撒潑打滾。

再年長幾歲的李賢,便已在舞文弄墨之餘有了利益的品評。

而到了如今,當他被冠以太子之名,他與當年年幼好騙的樣子,已經有了天差地別的變化。

倒是唯獨有一點不變的。

李弘在面對著這位權勢逼人的妹妹之時,總有太多沈不住氣的表現,甚至因為這份迫在眉睫的威脅,做出愚蠢的爭權之舉。

李賢倒是還有一份從容姿態,又因相貌絕佳而更顯出一番風度來。

他緩緩答道:“阿姊,我會小心的。詔令已下,也不當再有退縮舉動了。”

李清月扯了扯嘴角。

這話說來倒是體面。

倘若有人從旁圍觀的話,還應當說,安定公主以“太子”這樣的官方名號稱呼李賢,他卻還以“阿姊”回應。而無論是對聖旨的不當退縮,還是對“以身犯險”之問的“小心”二字,都找不出什麽錯處。

但當李賢隨即告辭離開的時候,李清月的臉上卻看不出對李賢的欣賞之色。

在她轉道前往匭使院,將方才情況告知於阿娘後,更是毫不留情地對李賢做出了評價。

“一個統兵的主帥,居然用官場上往來的話術予以應付,說他硬氣呢,又沒硬氣到這個地步,真不知道阿耶是怎麽教他的。我看他只做好了遵照聖旨辦事的準備,卻沒準備好要當個主帥。”

李清月攤了攤手:“總之我已又提醒過他一次了,可惜他是聽不進去。”

李賢只怕還覺得她的勸阻,是在試圖換下了他之後自己上呢。

那就隨他去吧。

“他若聽得進去,也不差你這一句了。”武媚娘一邊落下了在委任書上批覆的最後一筆,一邊回道,隨即轉頭朝著一旁看去,就見被找來此地的婁師德和狄仁傑一副眼觀鼻鼻觀心的肅靜模樣,不由覺得有點好笑。

這兩人此刻只怕心中在想,安定公主也太不拿他們當外人了。

方才那句訓斥李賢的話,也是他們可以聽到的嗎?

但要說這話吧,又好像並不曾說錯,實在是一句很客觀的評價。

以安定公主的身份點評將領,也沒人會覺得有何不妥。

天後陛下也已緊接著開了口:“懷英、宗仁,今日找你們前來也確實是有事相商。”

狄仁傑和婁師德也顧不上去考慮安定公主和太子之間的矛盾了,連忙應道:“但憑天後吩咐。”

“眼下天皇和太子的決定你們也已看到了,將領勸不動,右相勸不動,我和安定也勸不動,太子領兵出征已成定局。但懷英出自並州,應當知道這三四月裏到底是不是出征漠北的好天氣。”

狄仁傑面色凝重地點了點頭。

有陰山的存在,漠北漠南之間的沙塵黃土被阻擋住了大半,但這並不代表著並州人對於草原上的情況一無所知。

此地雖然不像是西域一般一日之內氣象萬千,但也和中原風光大為不同。

逐漸回暖的天時並不只是讓草原之上的青蔥覆蘇,也讓此地的風沙動輒彌漫,讓沙磧成為一道相當麻煩的天塹。

這個出征漠北,不是李賢一句“小心”就能了事的。

李清月接話道:“就算順利抵達漠北,多濫葛部騎兵精通騎射,在草原之上巡獵作戰已成天性,也非等閑府兵可比。我方應戰的若是一支上下一心、訓練有素的隊伍也就算了,居然還是由三四方人馬組成的隊伍。倘若在漠北為人逐個擊破,麻煩就大了。所以——”

李清月朝著狄仁傑和婁師德說道:“天後與我商議的結果,是再在並州都督府境內布置一路人馬,由兼有穩重和大膽的官員統轄。一旦北面有變,便及時帶領部將和並州都督府府兵北上,掌控住單於都護府的防線。”

她的話還沒說完,但專程將這樣一番話說出在他們兩人的面前,顯然是意有所指,以婁師德和狄仁傑的聰慧都能聽出,她話中所說的“官員”,正是指代的他們兩人!

李清月留意著他們的神色,繼續說了下去:“很可惜的是,這一路後備人手不能打著直接統兵出征的名號,而是必須先以周轉河東道軍糧運抵單於都護府的名頭辦事,你們應該能明白我說的意思?”

狄仁傑當先回道:“明白。若能保北方局勢穩固,我等當仁不讓督辦此事。”

這對於他們來說當然是一出考驗。

比如說,若是李賢的出征並未出岔子,那麽狄仁傑和婁師德二人,就等同於是天後和公主對太子不放心,而設置在後方的眼線,毫無疑問是在得罪未來的儲君。

若是真出了什麽意外,他們所要擔負起的責任也相當大。

在去歲年初的時候,狄仁傑和單於都護府之間打過交道,也敏銳地意識到了東。突厥部落內略有幾分微妙的氣氛,知道若要盡快控制住此地,不是三言兩語、依托於大唐之名就能辦到的事情。

甚至於,他和婁師德還是頂著水陸運使這樣的名號辦事,並不是正兒八經的將軍,不一定能在倉促之間調度起足夠的人手。

但一想到若是朔方雲中有變,當先受到威脅的便是他的家鄉,也很有可能造成隋末唐初劉武周叛亂時候的情況,狄仁傑便覺這份重任再如何沈重,他也必須背負下來。

他還應當感到慶幸,天後因為之前對他的考校,和他在轉運軍糧之時的出色表現,將他放在了可供差遣之人的前列,也將這個防患於未然的大任交給了他。

“此事我已經同天皇商量過了。”天後又接了下去,“勞駕二位早些出發吧,能留給你們準備的時間實在不多了。”

狄仁傑和婁師德才被選入中央辦事不久,雖然前者還有閻立本的舉薦,但在李治這裏絕對能算得上是名不見經傳。

他又怎麽會介意天後給太子再多配備上兩個運輸後勤之人。

說不定還得覺得,這是在先前的出兵計劃引發矛盾後,這朝堂局勢又重新歸入了平靜之中。

可對於李清月來說,這卻是在李賢躊躇滿志以待出兵的時候,往北面先立起了一道屏障啊。

當這二人走出此地的時候,仿佛還能感覺到後方有兩道目光仍在看向他們,像是想要更為明確地看到,他們到底能否在隨後的亂局之中砥礪而行。

比起上一次的籌措軍糧,這次才真是需要考驗他們真刀真槍的本事了。

饒是狄仁傑自認自己此前跟著劉仁軌往河南道賑災,又被促成了幾分為官的膽魄,也覺得自己緊張了起來。

而婁師德好像也沒好到哪裏去。

但此刻談論抵達北地之後該當如何辦事,好像還為時尚早,也簡直像是兩人已在期待於太子戰敗,在出征之前說的話不太吉利。

還不如說點別的。

婁師德幹脆轉移了話題問道:“不知道……高將軍現在是個什麽想法。”

婁師德在為吐蕃前線交戰押送軍糧的時候,是曾經見過高侃的。

這位坐鎮邊地的將領到底有多少本事不好說,但彼時給婁師德留下極為深刻印象的,正是高侃對於安定公主本事的推崇有加,仿佛唯恐不能給他這個前來送軍糧的人以一個驚嚇。

現在合作的人忽然換成了太子李賢,這其中的對比差異實在是過分懸殊了一些。

婁師德和狄仁傑彼此對望了一眼,忽然覺得,有高侃這個必須身在前線的將領對比,他們只是需要暫時停留原職督辦後勤,在必要的時候為關中爭取反應的時間,真是要幸運得多了。

可這份幸運,又好像還是一種不幸。

一個聽不進去勸阻而興兵的君王,對於天下來說,根本沒什麽相互比較可言!

想到這裏,這二人的臉色都變得不那麽好看了。

只是想到還需盡快動身,他們才各自收斂起了臉上的神情,折返家中收拾行裝。

但他們若要迎來什麽棘手的情況,怎麽也要等到李賢和北方多濫葛部去分出個高下來。

或許……情況也不會變得像是幾位有經驗的將領所說的那般危急。

身在單於都護府戍邊的高侃,卻是已經實打實地要接受迎面而來的挑戰了。

由皇太子李賢出征漠北的敕令,並未等到安定公主折返長安,就已經從關中朝著北部發出,也恰是在此時送到了高侃的手中。

“作戰敕令?”高侃狐疑地接過了詔書,一時之間不知道這又是要讓他去打哪裏。

去歲進攻吐蕃其實已經是在軍糧吃緊的情況下發動的戰事,便也難怪安定公主在擊敗了欽陵讚卓所統部眾之後,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止步在衛藏四如的最後一道屏障之外,放棄真正攻入吐蕃腹地。

若要實現她和吐蕃讚普的三年交戰之約,她就應當在這幾年間減少四方作戰的開支,為掃平西部大敵積攢實力。

可為何會突然有作戰的旨意?

更讓高侃費解的是,若是由他也一並配合出兵的話,能參與進的戰事就相當有限了。

通傳的信使顯然對於自己要送上的是一封什麽信報相當清楚,雖見高侃已開始拆封敕令,還是回道:“陛下有意,令高將軍向北征討多濫葛部,以免其屢次襲擾邊境。”

高侃擰了擰眉頭,“若是如此的話,以大唐方今的兵馬糧草,該當先考慮駐防,趁明年越冬之後多濫葛部劫無所得,再行發兵進攻,而不是在對方僥幸攻破東突厥營寨得手之後出兵追擊。”

但高侃想了想,又覺自己不該這麽早就下個定論。

安定公主自征戰沙場至如今,何曾有過一敗!旁人覺得不太容易取勝的交戰局面,她總能有辦法化解,旁人覺得會損耗過大的戰事,她也能有特殊的應變之道。

就如去年和吐蕃之間的那場交戰,明明兩方都有十萬上下的兵馬作戰,還是在吐蕃熟悉的地盤交戰,對唐軍來說大為不利,安定公主卻能先誘敵深入,後有一出神火驚雷天降,讓高侃至今想起來也覺心有餘悸,慶幸自己不是身在吐蕃那一方,遇上這麽可怕的一個對手。

或許對於漠北的鐵勒各部,安定公主也能有個新法子來對付。

他只需要做到一個將領的本分也就夠了!

天降一個功勞到他的頭上,難道他還要考慮這個出兵到底是不是合適嗎?

然而就在此時,高侃打開了手中的敕令。

只見上面寫道,此次征討多濫葛部,由皇太子李賢出任主帥,由吏部尚書、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敬玄隨軍,希望高侃率領單於都護府駐軍,配合李賢、李敬玄和仆固將軍等人,為大唐平定北方立下汗馬功勞。

高侃拿著詔書的手忽然一抖:“……”

等等,說好的安定公主呢?

為什麽——居然會是皇太子親征!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